close

大綱:
一、目標管理的設定與執行:
二、執行力與如何知行合一:
三、品質管理與目標管理的差異:
四、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:
五、結語:成功運轉出「顧客導向」核心之「學習型組織」「領導氛圍」。

        1954年管理大師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nker)在《管理實務》(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)中,提出目標管理(Management By Objective)的概念,他認為:一個能從「優秀(Good)」提昇到「卓越(Great)」的成功領導人,他的工作信念應該是建立在「明確的目標」和「堅決的執行力」上。此外,如果我們能以膽識、勇氣和決心,來實施「目標管理」(MBO,Management By Objective)並結合<績效考核>(KPI,Key Performance Index)的積極作為,應當是解決組織管理問題的最佳方案。

一、目標管理的設定與執行:

        所謂目標管理:就是一種業務上或管理上的「計劃」(Plan)和「考核」(Check)的方法。也就是一種工作循環:Plan(計劃)→Do(執行)→Check(檢討、評價)的方式。就是先定下目標、方針和計劃(Plan),並自動遵照執行(Do),在事後對實施的結果反省和評價(See),進而與升遷、獎懲、考績結合的一種循環性工作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 而目標管理的推動效益,就是凡事先訂好方向,並徹底遵循「目標導向」的原則,鼓勵大家「做對事」,而非「多做事」,自然可以集中成員力量和週邊資源,快速達成目標。尤其在目標明確能以量化情況下,將使工作內容及衡量方法更為明確、更有利組織及工作規劃。加上目標體系連鎖性,必須將大目標分化為中目標及小目標,並具體落實到執行目標關係人和應完成時間為止。

        在目標設定與技巧上,依 對目標設定的開展,是由高階主管以策略規劃方式,綜合內外部環境的變化,以及本身中、長期計劃和所擁有各項資源多寡,以決定目標。而一般 ,包括了:
        1S、Simply & Specific(簡單且具體、明確化):目標的設定必須符合「簡單」、「明確」、「易懂」、及有「彈性」的原則。
        2M、Measurable(可衡量的):目標的設定必須盡可能的完整且可以「衡量」,如此才容易設定績效評估的標準。
        3A、Achievable(可達成的):目標必須是可以達成的,才具有激勵作用,因為不切實際的目標,只會讓部屬認為無法達成,而放棄努力。
        4R、Relevant(可上下串連及分流的):目標設定必須強調上下相串連的「結果」,明確地以Top-Down方式,指明主管與部屬間,所要達成的目標。
        5T、Timely(要有完成期限):目標的設定必須明確指出完成的時間,才能判定目標是否如期達成。

        而目標設定的執行目標值,必須符合「合理化」:例如絕不能將要一百年才能完成的目標值,設定在一年內就要完成;可以在經評估內部資源後,「大目標」分解成10年期為中目標,再將此中目標按12個月分成小目標,最後再將上述目標進行細部策略規畫、企畫、計劃。整個過程規畫越詳盡明確,在日後執行上將會越容易。當然在「目標設定項目」技巧上,另外可從:
        1、 Quality(工作服務品質、決策失誤次數)、Quantity(工作或服務應達成之量質數額)。
        2、 Cost(成本與各項費用的降低及預算的管控)。
        3、 Delivery(答交期、流程進度、延誤天數、延誤次數)。
        4、 Morals(民眾投訴件數、員工士氣滿意度、顧客施政滿意度)。
        5、 Safety(5S工作環境及文件之歸檔與整理、整頓及工安事故件數之管控)等著手,進行具體設定。

二、執行力與如何知行合一:

        然而再完善的目標設定沒有任何執行力,則機關想要推展目標管理的作為,將是很難落實的。《執行力》作者Larry Bossdy就認為:「所有好的領導者必定具備務實主義的通性,在執行方面親力親為」。「所謂徹底執行並不是把事情完成就好,更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問題所在,重要順序為何?這樣才能真正完成任務。執行是一種文化,必須所有的人都從實踐當中得到滿足,而不是滿足空談概念而已。」作者認為常有些企業把公司經營的失敗歸咎於錯誤的經營策略,但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在執行力上出了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放眼全球,無論是資本密集製造業,或知識導向服務業,這種現象都普遍存在。問題正是因為「知道」的太多,而「執行」的太少,也就是「知行差距(Knowing-Doing Gap)」。那到底甚麼因素導致知行差距呢?一般不外乎人類的基本惰性(a basic human prepensity),「光說不練」的老把戲。當面對問題時,人們本能反應就只是討論,並且將反覆討論行動計劃過程,視為是已經付諸實際行動。還好並不是所有組織都受知行不一(knowing-doing gap)病態所感染。仍然有組織避開了巧言陷阱(smart-talk trap),這些成員不但能說善道也能具體執行。這些組織有什麼特徵呢?歸納來說,有以下五點:

        (一)、領導人以身作則,知行合一: 
        能善用談話來激勵和指導員工行動的組織,通常領導人對組織內的人、事、物與製程都很嫻熟,他們也都將參與團隊活動、服務顧客、監督生產操作等視為頭等任務,來全力以赴。身體力行的領導者,對成員不僅是言教,並親赴第一線,去協助排除員工知行差距的問題,去了解到組織的實力與挑戰所在,並使他在機關領導將知識化為行動上,扮演重要角色。

        (二)、喜歡言簡意賅的表述:
        能不受知行差距現象感染的組織,其領導人說話喜歡直截了當、做事直截了當,因為只有觀念清楚明白才會有價值,因為那才容易產生行動。說話明白,概念清楚自然就會井然有序。

        (三)、對問題只談「如何」不談「為何」:
        在批評文化盛行的組織裡,沒有人會願意提出建言和想法,更不會有人願意投身於行動。因此,所謂的失敗也就會伴隨著一些「推事專家」(put-down artists)身影而來。

        (四)、具備有效的防範機制:
        不是所有會議都是毫無意義的,因為會議有時候,也會形成決定,付諸行動。而一些遭受知行差距之害的組織,反而常是將會議當作整個執行過程的結束。其實會議只要一經決定,並加以追蹤列管,並促其確定實行,才是防範空談的有效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 (五)、視直覺經驗為最佳導師:
        有的組織採用,將實踐作為學習的機會,來克服他們知行差距的困擾。在尚無法確定有把握之際,或是細部計畫尚未定案,即已著手行動,先行嘗試,俾從中學習經驗。

三、品質管理(TQM)與目標管理(MBO)比較:

  其實在規畫、執行面,不僅是1954年杜拉克<目標管理>的天下,另外亦有品質管理觀點。全面(全方位)品質管理( TQM,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原先是生產製造業的管理哲學﹐其概念啟蒙於1940年代末期﹐以美國戴明教授為首的諸多管理學者,結合人文意涵﹑理論架構及工作實務﹐歷經三十年時間凝聚而成﹐其理論雖萌芽於美國﹐最後卻在日本結果﹐展現出適用成效﹐現在並運用到各組織。品質管理理念,所共同強調的基本原則有下列三點﹕

        (一)、以客為尊—相當於現在顧客導向服務:
        「提升服務品質﹐滿足顧客需求」﹐乃是全面品質管理的首要任務。品質的良窳決定在於顧客的滿意度﹐而顧客的滿意度,亦是組織永續經營的基本要件﹐其具體的作法是:針對顧客的需求﹐設計﹑提供理想的產品與服務;主要措施包括加強與顧客的直接互動及蒐集資訊﹐以制定符合顧客需求之政策。?

         (二)、團隊精神—相當於現在學習型組織:
        機關內部各相關單位之設置﹐主要是基於「相互協調合作」﹑「有效運用資源」之考量而來﹐如果各單位堅持「本位主義」﹐那麼整體系統勢必無法有效運作﹐並造成資源上的浪費﹐所以各機關應建立「團隊精神」﹐以「全員參與」之方式﹐設計出「利益共享」的解決方案﹐共同分享工作成果與工作責任。

        (三)、持續改善—止於至善,相當於現在目標管理執行法則、項目:
        全面品質管理,堅持須「經常檢驗技術程序與行政手續」以尋求更好的改善品質的方法。機關內部為要求品質之劃一﹐必須訂定出「標準化」之作業流程(SOP)﹐如行政機關內部之管理規則或作業手則等﹐但仍須持續「主動積極」的檢討﹐以期縮短時程或改進不合宜﹑不便利之程序﹐來提升服務品質。


四、績效管理與激勵機制:

        在比較完目標與品質管理差異後,最後談到績效與其配套機制。暢談多年的「組織再造」:係以人力資源發展(development)、管理(management)、規劃(planning)及環境(environment)為基礎,期待有效應用於組織內人員之任用、訓練、考績、差勤與獎懲等業務上;希望透過各種管理措施、教育訓練、績效管考與激勵獎賞制度,能有效塑造組織質量並重之人力資源。特別是在這個充滿變動的大環境中,每個人都應以求新求變、劍及履及的態度,塑造願景(vision)、持續創新(innovation)與審慎規劃(planning),有效提升個人競爭力,並持續達成組織改造的目標。具體作法上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:

        (一)、績效獎金制度的實施:是塑造行動政府、效率政府與服務顧客導向的第一步。
        人員選拔、留用與激勵是實現組織目標重要工作之一,不論是物質面的全員參與績效獎金制度,或是精神面的強調權變設計、多元發展,都是當前機關最有效可行的績效考核及激勵措施。特別是績效獎金制度:在規劃-示範-實施-檢測-追縱的模式,以結果與過程導向並重方式,透過對機關績效與個人表現雙重考評,來有效獎優懲劣,並促進人力投入與產出正向關聯性。

        (二)、推動終身學習,型塑學習型組織
        生涯教育(career education)、回流教育(recurrent education)與在職訓練(on job training)是終身學習教育主要架構。而終身學習與組織學習(organization learning)又是推動學習型組織(learning organization)的核心基礎。學習型組織中,組織能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激勵,利用小組討論、讀書會、專題講座(seminar)、研討會(conference)與研習會(workshop)等方式,讓成員在互動與經驗交流中,迅速累積工作知識。並訓練成員將現有「資料」轉化成有效「資訊」,再將資訊整合重組為「知識」,最終利用個人創意與思考將知識轉化成「智慧」。

        (三)、人力資源發展趨勢與策略規畫:是企業化與學習型政府良方妙藥。
        通往成功捷徑是永續不斷的學習。重視科技資訊能力,並建構組織成員的能力本位訓練(Competency-Based Training)與核心能力(Core-competency)評量標準,培養組織人力成為知識工作者(knowledge worker)與創造者(creator);進而型塑兼顧善於危機處理、重視績效導向、與組織發展的學習型組織。此外著重於創造組織活力,保持組織彈性空間,透過資源交流、經驗分享與觀摩學習,激發組織創新動能與願景。

五、 結論

        然而再完善的目標設定,如果沒有執行力,沒有各階層領導人的膽識、決心、毅力、沒有貫徹績效考評、以及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,則機關想要推展目標管理的作為,將是很難全面落實的。特別是最主要的關鍵「機關首長的決心」。首長應以身作則﹐全面參與機關有關提升服務品質之計畫與執行﹐並身體力行﹐不斷吸收新知﹐求新求變﹔否則「自己說的是一套﹐作的又是一套」﹐勢必無法獲得機關同仁的認同與支持。

        總而言之,不論是偏服務業的杜拉克目標管理 (PDCS),或還是偏製造業的戴明品質管理 (PDCA),其核心手法大致不脫離建構:顧客導向服務、學習型組織—終身學習、組織學習、以及領導統御—知行合一、團隊激勵等三大機制。人力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,更是組織創新發展的活水源頭;績效獎金制度著重於「當下管理」的觀念,人力資源發展則著重於「永續發展」的企圖;前者有助於激勵組織成員工作績效與士氣,後者有助發展優質人力資源,創造組織新文化,並型塑學習型與智慧型組織。最後並成功運轉出以「顧客導向」為核心的「學習型組織」「領導氛圍」,三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
( 出處:轉錄自頂尖教育訓練網~教育訓練專家 www.obrain.biz 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sa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